聚焦反诈案例,筑牢安全屏障——文明服务部开展反诈宣讲活动

发布者:经管学院发布时间:2024-11-15浏览次数:10

为切实提升师生在校园及周边出行场景中的反诈防范能力,守护出行消费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,近日,文明服务部开展了“出行场景识诈防骗,平安出行伴你行”主题宣讲活动。活动采用“出行案例还原+反诈技巧实操”的形式,让反诈意识从校园延伸至出行全流程,获得师生广泛好评。

活动筹备阶段,文明服务部联合校保卫处,走访师生收集了“校园班车‘代订’诈骗”“共享单车‘押金退还’诈骗”“网约车‘拼车加价’诈骗”三类典型案例。宣讲现场,工作人员通过情景模拟还原案例细节:“某同学在社交平台看到‘校园班车优先订票’信息,支付50元‘代订费’后,未收到车票且被拉黑”“某老师收到‘共享单车系统升级,需重新提交银行卡信息退押金’的短信,填写信息后银行卡被盗刷2000元”。这些发生在日常通勤、短途出行中的案例,让师生深刻感受到诈骗的“突发性”,不少师生坦言“原来出门坐车、骑单车这样的小事,也藏着诈骗陷阱”。

案例还原后,工作人员结合交通运输部门的反诈指导意见,解析诈骗分子针对出行场景的作案套路——多以“便捷服务”“紧急需求”为突破口,利用师生赶时间、图方便的心理,或对新型出行服务的不熟悉实施诈骗。针对这些套路,工作人员重点推广“出行反诈三确认原则”:确认服务渠道正规性(如校园班车订票需通过学校官方出行平台,共享单车操作走官方APP),确认费用标准合理性(如网约车拼车价格可通过平台预估功能核对,拒绝司机私下加价),确认信息来源真实性(如收到退押金、订票类通知,先通过官方客服核实,不点击陌生链接)。同时,现场演示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的“陌生链接检测”功能,指导师生在收到出行相关短信、链接时,先检测风险再操作,从源头规避信息泄露风险。

互动环节中,师生们踊跃分享自己遇到的“黑车司机漫天要价”“网约车司机以‘订单异常’要求私下转账”等可疑情况,工作人员逐一分析其中的诈骗风险,并提醒大家一旦遭遇出行类诈骗或纠纷,要第一时间保存证据(如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),向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或校保卫处反馈,必要时联系交管部门处理。

文明服务部负责人表示,后续将把“出行场景反诈宣讲”系列化推进,通过制作“校园出行反诈提示牌”(张贴于班车停靠点、共享单车停放区)、开展“反诈出行志愿者巡查”(在上下课高峰时段引导师生正规出行)等活动,让反诈意识融入师生日常通勤、外出办事的每一个环节,全力构建“出行安全无隐患,师生反诈共参与”的校园出行安全环境。